统计表明,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26.9亿元,增长22.4%,增速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冠;实现利润34.1亿元,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10.21,同比分别增长1.3倍和18.25%,创历史最好水平。
北京市市长刘淇分析北京工业快速增长的原因,主要是受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。从1997年开始,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呈上升趋势,年均提高十多个百分点,1999年达到66.9%,并在今年上半年保持了同样的贡献力度。
业内人士认为,这与北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密切相关。北京市委市政府把高新技术产业放在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地位,认真解决关系它发展的全局性问题:一是制定40多项政策、法规,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;二是以年均增长1.7%、总数70万人为目标,抓紧建设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高素质人才队伍;三是通过理顺产权关系、建设高技术实验室、中试基地,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和孵化器网络,不断推进体制、机制、技术创新;四是在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、企业与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,提高科技创新体系的整合效率;五是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,近3年来,北京地方财政投入的科技创新经费年平均增幅超过77%,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担保规模达到16亿元。
上述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走上了快速持续发展的快车道。众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、著名品牌和规模效益的骨干企业进一步成长壮大,并催生出一大批竞争力较强的中小企业,1998年同比增长18.7%;1999年同比增长26.7%;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0.6%。增速连年高于工业增长率。销往海内外的高新技术产品利润率始终保持全国冠军地位。
北京市政府结合本地实际,于1998年颁布了《北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》和《高新技术及产品目录》。在发展中形成信息、光机电一体化、环保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等5个重点领域。按产品销售收入排队,信息产业高居榜首,在高新技术产品总收入中占7成以上。北京市经委、科委负责人认为,北京信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,它占尽了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首先,国家大力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,这是“天时”。北京拥有全国1/3以上的高级软件人才、近1/2的高级智能系统集成人才,和3万多名博士、硕士、本科生组成的后备人才队伍,还有数十个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、高性能计算研究、软件工程技术、数字电视开发技术中心和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易市场,这是北京的“人和”和“地利”。市政府认准人才、条件、市场3大优势,积极“放水养鱼”,认真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,加快全国规模最大的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步伐,上下齐心协力推进体制、机制和技术创新,这是北京的“人和”。
权威人士说,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。对全市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。中关村背靠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群体,区内基础和应用研究与新技术开发工作互相衔接,国际范围的学术交流、合作研究、商务活动十分活跃,整个中关村兼备创新、网络、合作、市场导向、示范带动多种功能。北京充分发挥中关村的优势,市长挂帅实施“小政府、大社会”管理体制,在构建硬、软环境和思想文化氛围3个层面上积极开展工作,加快建设“两个平台”(国际高技术商贸中心和国际创新信息中心)、“三个基地”(研究开发基地、教育培训基地和高新技术孵化辐射基地),整合区域创新资源,掀开了中关村新的一页。1998年以来,中关村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百分之二三十的速度增长,技术收入一直居全国53个高新区首位。
调查发现,由于“创新细胞”健全,北京高新技术企业不仅前期发展理想,而且后劲不弱。高新技术企业现已成为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,增加研发投入、设置研发机构、加强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。统计表明,北京高新技术企业“R&D经费占GDP的比重”已达到10%以上;在大中型企业中,设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95%,兆维、联想、方正、牡丹等半数以上企业的研发人员都不少于50至200人。他们的创新意识、运行机制和市场观念,对传统产业企业产生了深刻影响,促使200余家传统产业企业搬进中关村“脱胎换骨”,积极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变。首钢今年投入了2.3亿元巨资,建设软件研制开发基地。北京绿源塑料联合公司转变后,开发出技术先进的滴管节水新产品,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,企业的收入、利润、市场占有率,均以40%的幅度上升。